阅读历史 |

第361章 太子少保 (第1/3页)

加入书签

第361章 太子少保

皇城兵部衙门里,

一侧偏厅中,李逸见过自己行营主要将领们,兵部侍郎殷开山进来。

“陛下旨意,拨给晋国公三万兵马,兵部依旨调战兵两万一,辅兵九千,

战兵中步兵一万八千七百五,骑兵两千二百五。”

“骑兵战马四千五百匹,战兵按十人配一驮马,两千一百匹骡马。

战兵甲配六分,拨给一万两千六百领,战袍四分,枪十分。牛皮牌,两分,马军团牌四分。

弩二分弦三分,弩箭一百分,合弩四千二百把,弦一万两千六百支,弩箭四十二万支。

弓两万一千张,弦六万三千条,箭一百一十万支······”

李逸听着兵部给他们的兵员装备,

骑兵少了点,三万人马,骑兵才两千二百五。要是按照一个标准的野战军团两万人,中军四千人,战兵就两千八,其中骑兵就有八百了。左右虞候军还各有骑兵四百,前后左右四厢军,骑兵也各有四百。

本来两万人,就至少有三千二骑兵了。他这三万人,理应配四千八骑兵,等于只给了他一半。

甲也不多,战兵也才六成披甲率,辅兵没有。

弓弩倒是挺多,人人配弓,弩有百分之二十的装备率,甚至是按全军三万人算的。

可惜没有重骑兵,两千来骑兵全是轻骑。

甚至没给他配重步兵,也没有调拨陌刀,只给了一些大棒、链枷。

驮马配备的有点少了,居然是十驮制而非六驮,十人才配一匹驮马,还是战兵十人配一匹。

李世绩比较关心的是那两万一战兵,“敢问殷侍郎,这两万一战兵,从何处调拨?”

战兵也分好几种的,最精锐的自然是关中府兵,然后是山南等地新置府兵,再就是地方州县兵,不少都是原来各方割据势力人马,甚至是些豪强武装,他们的装备就差。

关中府兵,尤其是元从禁军,他们基本上都有马,既有战马坐骑,也还能一伙人再自备驮马,还会自备弓箭等,甚至还会带子弟、部曲从征。

可地方上的那些兵,别说缺甲,就连弓弩都不齐备,更缺马骡,也不会有部曲。

兵员素质、士气等也相差很大。

殷开山倒也挺客气的回答:“这两万一战兵,将从关中抽调一万两千五百人,其中一万关中府兵,两千五百天子元从禁军,另外八千五战兵,则会从山南征召,从金州总管府到商州等地征召。”

李世绩听了微微皱眉。

这意味着他们这三万大军,实际主力也就是关中这一万两千五。而骑兵,全来自元从禁军。

李世绩目光瞥了一眼主帅李逸,比他年轻好几岁,年轻的过分。心里不免有些打鼓,倒是诸将中唯一的女总管霍玉,很爽快的道:“有一万关中老府兵,还有两千余禁军骑兵,

再有晋国公这样常胜将军统领,我觉得这次会很轻松。”

霍玉更关心的是装备问题:“朝廷真能调拨这么多的铠甲、武器?”

特别是一万两千六百领的铠甲,几千张弩,两万把多弓,和两千余骑兵,如果真能如数供给,霍玉觉得他们这支军团去山南,已经很彪悍了。

山南淮西那边,本就缺少骑兵,朱粲当初纵横淮西山南,手底下却只有一支骡子骑兵。

杨士林那种地方豪酋,弓弩也缺。

“这是自然,卫尉寺会根据兵部的调令,很快给你们调配盔甲器械到位。”

“粮草呢?”

“会从永丰仓给你们调拨粮食。”

霍氏很满意,对着李逸微微一笑:“大总管,我觉得这仗好打。”

李大亮原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