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1章 特么的这小皇帝不按常理出牌啊 (第1/2页)
“这……考……考题??”</br>“彩头?”</br>朱允熥把这所谓的考题抛出去。</br>殿中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音。</br>詹徽、傅友文、秦逵等六部堂首面上皆是一阵茫然,只能不知所谓、面面相觑地交换着目光,但很显然,谁也不解其中之意。</br>这摆明了的好事情,怎么变成考题了?</br>“众爱卿有何异议?”见众人都是有所迟疑的样子,朱允熥双眼微眯,语气淡淡地问道,其中却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意味。</br>半年时间下来。</br>无论是对朱允熥有所了解的秦逵、詹徽、傅友文,还是对他依旧一知半解的其他人,都已经达成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共识:这小皇帝年纪小,可他狠呐。</br>此刻自然是谁也不敢在明面上有什么异议。</br>当即各自收敛心神,暂且把心里的诸多猜测迟疑都撇开,正色严肃,拱手称是:</br>“微臣领命。”</br>“陛下之深意,微臣等,定当竭尽全力领悟。”</br>“……”</br>看到众人战战兢兢的样子,朱允熥挑了挑眉,嘴角噙起一抹满意的淡笑。自从他登基以来,生杀予夺,虽未见血,可手上沾的血却一点不少,其目的之一,就是如今这般潜移默化的效果!</br>日后想要做其他事情,定然也能稍轻松些。</br>顿了顿。</br>他才继续问了一句:“此事可算暂且议过?”</br>傅友文立刻站出来道:“既是陛下之令,臣等自是无有不从的,不过微臣有斗胆疑一问,陛下这考题,可有时限?”</br>他虽不解,却看出来朱允熥对这件事情是格外重视和认真的,要是自己真能探究出来个一二三。</br>说不得还是能够进步进步的。</br>不铸造新币,只是超乎了他们既定认知里的设想而已,朱允熥都这么说了,傅友文当然也很分得清轻重缓急,立刻就把注意力落在了这所谓的「考题」之上,只当这是个谜题来探究。</br>至于这个谜底,他倒是十分好奇的:能让陛下放下这所谓的面子、天威的缘由,到底是何?光这一点,这个谜底必定是不同寻常的。</br>“此事不着急,以一月为期便是。今日出去,你们便将此事广而告之。”朱允熥神色平静地道,他倒是不那么着急,只当是繁琐政务之余的一步闲棋而已。</br>“微臣遵旨。”众人再次拱手应声。</br>朱允熥的目光在众人身上逡巡扫视了一圈,最后还是落在了傅友文身上,道:“傅友文?你看起来,还有旁的事情要启奏?既是政事,便不必支支吾吾的。”</br>傅友文的确还有本启奏,原本他也认为能算是个好事情,所以放到了后面来说。</br>不过,或许是因为之前信心满满准备进步,最终却吃了瘪、落了空,傅友文也不太敢说了,脸上明显有一丝忐忑之意——特么的这小皇帝不按常理出牌啊!</br>听到朱允熥的声音。</br>傅友文也只能垂着眸子,暗暗叹了一口气,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别拍马腿上,一边出列道:“回陛下的话,的确还有一事需要请陛下的旨意。”</br>朱允熥也知道傅友文这老小子的滑头。</br>经过刚刚关于新币的一番讨论,这时候倒是也打起精神来了,百无聊赖地以指腹缓缓敲击着桌面,饶有兴趣地道:“说。”</br>“去岁,陛下虽筹备了廉价布料、无烟煤等物于民间发售,可陛下却是仁德宽厚,让利于民,并未以此牟利,于国库、内帑皆算不得什么助益。”</br>“大明建朝至今不过二十五年,呃……如今应当算是二十六年,国朝收入尚且不算丰盈,时逢陛下登基改元,不少事情上可能都需要格外的银钱。”</br>“故此,微臣请旨,增发大明宝钞。”</br>“去岁,先帝尚未崩逝之时,便曾因为春夏之际的水患,国库银钱不够,捉襟见肘,考虑到今年不仅要防着这等突发之事,还有额外开销,微臣以为,当早做准备。”</
↑返回顶部↑